3月1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合肥顺利通过了由国家发改委组织的验收。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安徽省政府副省长田唯谦出席峻工验收会议并讲话,对这一重大的科技成果顺利通过验收表示祝贺。安徽省科技厅徐根应厅长出席了验收会议。
核聚变能以氘氚为燃料,具有安全、洁净、资源无限三大优点,是最终解决我国乃至全人类能源问题的战略新能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原名HT-7U)是我国研发核聚变能的重要步骤,也是中国科学院为开发核聚变能所做的前沿性科学探索。该项工程于1998年7月由原国家计委正式立项,2000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从立项到完成将近十年,国家投资1.65亿元。EAST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非圆截面的全超导托卡马克,也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核聚变实验装置,其性能在国际同类装置中处于领先地位。该项目的科学目标旨在探索近堆芯条件下等离子体稳态运行模式,从而为未来稳态运行的先进托卡马克核聚变反应堆提供重要的工程技术和物理基础。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的科研人员经过8年艰苦努力,于2006年初成功进行了装置的工程联调,自2006年9月起开始转入物理实验阶段,现已成功开展了两轮物理实验,在全超导磁体稳定运行条件下,获得了最大电流500千安,9秒重复放电、大拉长比偏滤器等离子体等多项实验成果。
由张晓强、白春礼任主任,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档案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领导和相关院士及专家组成的验收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全面优质地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该装置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处于国际同类装置领先水平;为我国全面参与ITER重大国际合作计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验收委员会高度评价了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开拓创新,奋力拼搏的精神。认为他们在国际上尚无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的情况下,边建设、边研发,解决了大型超导磁体、大规模低温制冷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自主设计、加工制造了关键部件,并在此基础上高质量完成总装,成功进行了工程调试及两轮物理实验,完成了规定的各项研制任务。该项目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自主发展了65项关键技术和新技术,形成了一系列的技术生长点,创造了多个国内乃至国际第一。如铠装电缆超导导体(CICC)是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的最重要的核心部件,为了满足工程需要,等离子体所自主生产了EAST所需的总长度达35公里的大电流CICC导体,这不但使得中国的CICC制造技术处在世界先进行列,产量世界第一,同时创造性发展了无焊瘤管--管对接焊技术、薄壁焊缝超声波检测技术、长距离穿缆技术、精密缩径成型技术、立式预弯卷绕技术等一整套大型超导磁体制造工艺,全面提升了我国大型超导磁体设计、制造和综合实验测试能力。相关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创新还包括:大型超导磁体的设计和制造、大规模超低温制冷技术、任意可控的急剧变化大电流设备技术、高功率双向或单向直流快速晶闸管开关、低温超导实验系统的运行控制等,EAST的建设和投入运行为世界近堆芯聚变物理和工程研究搭建起了一个重要的实验平台,为我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我国磁约束聚变物理、工程、技术水平和培养高水平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EAST在全超导磁体和磁场位形等方面与国际受控热核实验堆(ITER)设计方案类似, 为我国全面参与ITER重大国际合作计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ITER的建设及聚变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栏目导航
内容推荐
更多>2020-03-20
2019-06-05
2019-03-05
2018-10-10